浅谈我国信用证的法律适用

发布时间:2016-08-16 10:33| 阅读:

  一、信用证的基本法律问题

  (一)信用证的定义与特征

  所谓信用证是指以国际贸易为基础依开证申请人向开证行提出开证申请,开证行按要求向受益人签发的一种书面凭证。在受益人满足了开证申请人的要求时,开证行向受益人履行付款义务,即信用证是银行有条件付款书面凭证。信用证的基本法律特征包括:

  (1)信用证属于银行信用,银行承担第一性的付款责任。

  (2)信用证的独立性,是指开证行根据信用证对受益人所负的债务为独立于开立信用证原因的货物买卖合同之外的债务。

  (3)信用证交易为单据交易。为保障信用证交易的快捷与安全,信用证交易依据的是受益人所提供的单据与信用证的要求是否完全一致、单据间是否一致。


  (二)信用证的法律性质

  由于国际贸易的买卖双方隶属不同国家,信用证纠纷往往是涉外纠纷,而涉外纠纷的解决依赖于准据法的选择,确定准据法最基本的方法是确定法律关系的性质。因此研究信用证的法律适用问题应当首先确定法律关系的性质。

  对于信用证的法律性质学理上没有统一的说法。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学者,都从解决受益人和开证行的法律关系问题入手,来探寻信用证的法律性质,目前主要有合同说、信托说、代理说以及为第三人利益合同说等。以上观点各有利弊,笔者赞同合同说。开证银行向受益人发出要约,而受益人按信用证规定提交单据和汇票即为对该要约的承诺。这样的事实过程并不需要开证行和受益人再有其他的意思表示,直接导致合同的成立。

  (三)信用证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在信用证业务中,开证申请人(国际货物贸易中的买方)、开证行、受益人(国际货物贸易中的卖方)是最基本的三方当事人。有时为了信用证业务的顺利完成往往还需要通知行、议付行、保兑行等当事人的协调配合。因此在信用证支付中,众多当事人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

  开具信用证的申请人与开证行之间的关系是以开证申请书以及其他文件为基础确定的委托代理合同关系,是最基本的信用证关系,开证行向受益人承担独立的,最终的付款义务。开证申请人和受益人以信用证为基础形成法律关系,信用证的类型不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同的。当信用证是可撤销信用证时,在其他银行付款、议付、承兑以前,开证行可以随时在不事先通知受益人的条件下撤销信用证,因此开证人与受益人间不存在合同关系;对于不可撤销的信用证,则当信用证送达受益人时,在开证行与受益人间成立特殊合同关系。在该合同关系中开证行依据单证一致、单一致即严格相符原则审单后,则承担无条件付款义务。开证行与中间行的法律关系,在信用证业务中,中间行主要是通知受益人付款的银行、受益人提示单据后议付货款的银行以及保证银行在满足条件后付款的银行等,它们与开证行之间的法律关系总体来说属于委托合同关系。中间行与受益人之间不存在合同关系。

  二、信用证的法律适用

  (一)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为了减少因各国银行对信用证的解释不同而引起的分歧,国际商会在1930年拟定了《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其后国际商会对此规则进行了多次修订,现行文本是2007年修订的,即国际商会第600号出版物,简称UCP600。UCP600具有国际贸易惯例的性质,UCP600第一条对此作了明确规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作为一套规则,适用于所有在其文本中明确表明受本惯例约束的跟单信用证(包括在其可适用范围内的备用信用证)。”因此从理论上说,信用证关系的当事人可以选择适用,也可以排除适用。目前世界各国法院都将UCP600视为处理跨国跟单信用证的准则。但是它仅规范了信用证法律适用中实体法的确定,对于冲突法的选择未作规定。对于信用证纠纷实体法的规定,UCP600也存在漏洞,例如在银行破产、法律时效等方面未作出具体规定。同时由于UCP600是国际商会制定的,不具有国际公法性质,属于惯例,信用证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可以选择适用,在当事人排除适用时,信用证纠纷的解决只能依赖国内法。

  (二)《联合国独立担保与备用信用证公约》中的相关规定

  《联合国独立担保与备用信用证公约》是信用证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公约,由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在1995年起草的。《公约》第六章对备用信用证的法律适用做出以下规定:“独立担保和备用信用证法律由当事人选择管辖自愿的,这个选项可以是:(一)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示或暗示的选择;(二)在合同外第二十二条当事人选择的适用法律,法律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无法确定准据法,即由担保人或承保行的国家法律根据《公约》的规定,依法适用。在实践中,当事人明确协议选择适用的法律时,则直接适用国际信用证纠纷;如果协议中列举了几个营业地,则与信用证纠纷有最密切、最真实联系的地方,为其营业地。

  《公约》虽有法律效力,但在解决国际信用证纠纷实践中并没有发应有的作用,反而回避了法律适用、缺乏强制力、实体规定不全等缺陷的UCP600得到了更广泛的适用。出现这种情况,反映出硬性统一各国相关法律难度很大。因此,《公约》的规定对完善我国信用证法律适用制度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也不是唯一的选择。

  (三)国外对信用证法律适用的观点

  1.美国

  美国以大量的判例调整信用证的法律适用。1995年,美国统一州法委员会、美国法学会在重新修订《统一商法典》时,以示范法的形式将大量判例所确立的关于信用证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确立下来,供各州采用。其中第五编对信用证做了规定。其基本内容为:第一,允许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当事人的自主选择可以是专门就某一问题订立的特别协议,也可以是信用证、保兑书或其他承诺中的一个法律选择条款。第二,冲突规范指引的某一法域的法律不包括冲突法,排除了反致、转致的存在。第三,惯例优于国内法,但惯例的优先适用不能排除该法典关于信用证的强制性规定。   2.德国

  德国没有专门的信用证成文法,其相关规定均根植于民法典和商法典的具体条文之中。在国际商业交易方面,德国法院往往参照国际上的商事习惯、惯例和法规,特别是国际商会提供的半官方性质的文本中的条款,例如关于信用证的统一条款和规则。

  德国学理认为:“如果受益人直接向开证行交单请求付款,则开证行与受益人之间的关系通常适用开证行所在地行之有效的法律”。在开证行和受益人之间关系上,往往和开证行所在地具有最密切联系,因此开证行所在地法律将得到适用。但是,如果在中间行同时又承担了付款义务的情况下,付款地的法律往往会被法院推定为当事人意思倾向所应该适用的准据法。推而言之,一般付款地的法律会被推定为当事人意思倾向所应该适用的准据法。因为付款地是处理信用证业务的重要地点,付款地也常常是受益人提示单据并获得信用证付款的地点。

  三、我国信用证法律适用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一)我国信用证法律适用现状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外贸易更多地通过信用证支付方式结算,信用证纠纷也越来越多。在确定信用证的法律适用时,首先遇到的便是识别问题。如前所述,对信用证法律性质笔者赞同将其识别为合同。因而,应结合合同法律适用的原则确定信用证的法律适用问题。

  我国没有关于信用证的专门立法,关于其法律适用问题亦未明确。《民法通则》第142条第3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司法实践中,法院都无一例外地严格遵守UCP出版物。

  2005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第2条:人民法院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时,当事人约定适用相关国际惯例或者其他规定的,从其约定;当事人没有约定的,适用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或者其他相关国际惯例。第6条:人民法院在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中涉及单证审查的,应当根据当事人约定适用的相关国际惯例或者其他规定进行;当事人没有约定的,应当按照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以及国际商会确定的相关标准,认定单据与信用证条款、单据与单据之间是否在表面上相符。

  总体来看,该司法解释在某种程度将信用证下有些法律关系识别为合同关系,如开证行和开证申请人之间的委托合同关系、担保关系、独立的票据关系等,但没有完全肯定信用证关系都是合同关系,并且好似有意回避了一个重要问题:开证行和受益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该司法解释并不是在对信用证法律关系进行识别之后才确立的,也无法创立新的法律选择方法,只是更加强调了最高人民院在审理信用证纠纷的立场与原则。

  (二)完善我国信用证的法律适用

  1.参照国际通行做法

  信用证是在国际贸易中产生的,国际上为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信用证法律适用立法比较完善。要完善我国的信用证法律适用制度,应参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在本文第二部分,已经对国际上有关信用证法律适用的一般作法进行了总结,我国在相关制度的完善中应予以考虑。


  2.坚持信用证独立原则

  坚持信用证独立是信用证的基本原则之一,在确定信用证法律适用时也应坚持该原则,它要求信用证的法律关系独立于基础合同,信用证的法律适用与基础合同的法律适用之间,相互独立。

  3.确立“当事人意思自治为主,最密切联系原则为辅”的法律适用原则

  意思自治原则是多数国家解决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的首要原则,我国立法也确立了该原则,在当事人未明确选择其适用法律时,根据《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相关规定,适用与涉外民事法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纠纷往往具有涉外性,因此信用证的法律适用应当适用此规定。而对于与信用证有最密切联系地的法律,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持不一致的观点,主要有开证行所在地法和付款地法这两个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我国可借鉴大陆法系的做法,适用开证行所在地法。

  4.条约优先和惯例补充

  由于缺乏信用证的传统和文化,我国在完善信用证法律适用制度时,应当借鉴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通过前文论述,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对信用证的规定的数量不多,但毕竟还是存在的,而且随着信用证法律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在这一领域一定会出现新的惯例和条约,因此,在我国的信用证的法律适用制度,也要遵守条约优先和惯例补缺的原则。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论各国信用证的法定定义

400-011-9686

全国咨询热线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2-2019 广东泰旭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 粤ICP备13006300号
律师免费一对一解答!即将关闭通道!